本報記者 杜雨萌
3月3日,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發布的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到2027年,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。
此前的2月28日,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、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對外發布的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(2025—2027年)》也提出,到2027年,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,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、具身智能芯片、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,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,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。
具身智能是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,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、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。
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、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從上述行動計劃來看,深圳側重于機器人技術本身的創新與發展,如核心零部件、AI芯片等的攻關;北京更注重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的結合。兩者均強調政策支持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,但具體路徑和側重點有所不同。
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兩大前沿技術的結合,具身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記者梳理發現,目前,廣東、山東、四川、河南、山西、重慶等多地已明確將“具身智能”寫入各自的2025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之中,并將其列為2025年要重點抓好的工作之一。
“當前,具身智能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技術不斷突破,應用場景日益豐富。未來,各地需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,形成互補協同的發展格局。”在朱克力看來,具身智能作為前沿科技的代表,有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。
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認為,具身智能發展的關鍵點有兩個方面: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,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;二是以生態開放為驅動,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,打造具身智能產業集群。隨著大模型的快速迭代、關鍵設備的逐步本土化和供應鏈成本的持續下降,具身智能商業化進程加速,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數萬億元。
為加速構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,資金的供給也尤為重要。為此,北京市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、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,重點支持人工智能、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,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。深圳市也表示,將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,聚焦人工智能的軟件、硬件、具身智能等方向,投資一批高成長性企業,用百億元基金解決融資難題。
《證券日報》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獲悉,為積極搶抓具身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關鍵期,北京市發改委結合市固定資產投資,聚焦關鍵共性技術瓶頸、高質量數據集匱乏、應用場景釋放不充分等行業問題,持續加大對具身智能發展關鍵環節的政策覆蓋面和支持力度,正在制定專門支持措施,通過市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具身智能技術創新、數據突破、應用示范,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可達到1億元。